报告题目: 植物来源天然产物的药用靶标研究
报告时间: 2024年12月19日(周四) 9:30-11:00
报告地点: 中药学院S113
报 告 人: 王继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
主办单位: 中药学院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
学科建设办公室
辽宁省中药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
报告人简介:
王继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全国青联常委,医药卫生界别委员。
创新地采用化学生物学平台研究青蒿素的靶标与机制,解决了困扰领域40年的难题,推翻了此前的青蒿素单靶标理论;提出青蒿素由血红素激活的多靶标理论,合理的解释了青蒿素抗疟的高效性与特异性,并被国际同行广泛接受和认可,为进一步解释及研究青蒿素耐药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揭示了一系列中药及天然产物的作用靶标及机理。致力于带领团队结合化学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单细胞测序等相关交叉领域的研究方法、围绕药物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展开系统研究。近年来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大于10分的120余篇,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Systems、Cell Chemical Biology、Nature Protocols、JACS、Angew. Chem. Intl. Ed.、ACS Centr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Autophagy、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撰写Methods Enzymol.书籍章节3篇, 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已转化2项)。主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项目,国自然区域联合,国自然面上,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等10余项。获钟南山青年科技奖,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民族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西医结合学会二等奖,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研究成果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报告内容简介(中文):
天然产物是治疗各种疾病的新药重要来源。然而通过对天然产物进行随机的结构修饰来开发新药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过程,部分原因是难以全面了解天然产物作用机制和副作用。鉴定天然产物的蛋白靶标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大多数天然产物会与多个蛋白靶标相互作用,使这一过程复杂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利用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天然产物的靶标蛋白进行筛选,从而更全面的鉴定活性小分子的蛋白靶标阵列。为此,王继刚研究员将对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进行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化学探针的应用范围和特点,不同的蛋白质鉴定方法,以及这些策略的优缺点。
报告人照片: